昌宁耈街打平苗族群众文化活动广场
本网讯 俗话说,芦笙一响,脚板就痒。跳芦笙舞是苗族人民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,是苗族先民流传下来的历史文化。在婉转的芦笙声中,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耈街乡苗族人民踏着轻快的芦笙舞步,传承着先人的足迹,歌颂幸福新生活。
昌宁耈街打平苗族群众在打歌
今年38岁的王子华家住昌宁县耈街乡打平村下米库村民小组,是苗族芦笙舞市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,年纪虽然不大,但不论是制作芦笙、吹奏芦笙调子,还是跳芦笙舞,王子华样样精通。他从6岁就开始跟父亲学习芦笙舞,目前,王子华能够吹奏的芦笙谱调20多种,还能进行山歌即兴创作。
昌宁耈街打平苗族群众在表演芦笙舞:箐鸡摆尾
据了解,苗族芦笙舞至少有7000多年的历史。芦笙是苗族主要文化标志,只要有苗族,就会有芦笙,只要有芦笙,就有苗族的芦笙舞。昌宁苗族芦笙舞种类中最具代表性是“箐鸡摆尾”,身着“五色衣”的苗族男子边吹芦笙边跳舞,时而前进,时而后退,时而旋转,铿锵柔美的舞姿,像极了“箐鸡摆尾”的动作。据当地苗族居民介绍,此舞蹈就是模仿箐鸡摆尾的动作,寓意与箐鸡一起载歌载舞。表现了中华文化中“天人合一”,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。
昌宁耈街打平苗族群众在表演芦笙舞:箐鸡摆尾
昌宁耈街打平苗族群众在观看芦笙舞:箐鸡摆尾
在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引领下,各级各部门纷纷搭建平台,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多展示交流的机会。王子华带领的苗族芦笙舞队经常与相连的大理州永平、南涧等地苗族群众交流,并多次到省内外展演,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,2019年参加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获传承奖。(昌宁县融媒体中心供稿)
扫一扫,关注云南消费网
相关阅读
热度排行
热门推荐
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| 云南网警 | | 滇公网安备 53011202000974号
电话:0871——64103701 传真:0871——64103701 投稿邮箱:ynxfwz@163.com 值班编辑QQ:568419655 广告投放:0871——64103701
中华人民共和国产业信息备案许可证:滇ICP备2022000670号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营业许可证:91530102MA6Q490D4K 云南网警ICP备案:53050203402011号
免责声明:云南消费网内容来源于本网和互联网,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有侵权,敬请在一周内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,本站新闻文章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来源